
文 / 徐玟玲老師
我的血脈裡可能流動著中醫師祖父那種以同理對方為前提、以導引為方法的治療本能。從「美術老師」到「藝術治療師」的過程裡,運用藝術媒材時總會觸發的心理作用,讓我回憶起祖父為病人配伍的藥方裡,常會放一味作為「藥引」的藥材,來導引整帖藥材往體內重點部位發揮藥效。於是,我發現,一個藝術媒材,如果透過它本身的性質或被賦予意義,能喚起某種特定力量來導引創作發生療癒,它將是一個「美力藥引」。

美國藝術治療先驅Shaun McNiff(1992)曾指出,藝術治療環境氛圍與媒材的吸引力,使人們在藝術表達中顯得坦率,能有效地加深其與圖像對話的體驗,並增強「指點」(suggestion)與「勸導」(persuasion)的力量,這種力量是每一種醫療形成的基礎。顯然,他想要彰顯的藝術治療本質,也是在於「導引」。近三年來,全球性COVID-19疫情洗禮下,居家的時間更多了,健康飲食更重要了。我開始觀想:食材是否可以是「美力藥引」,創造食物與人的新關係?如同《黃帝內經》強調的:「凡欲診病,必問飲食居處」。於是,廚房常備的本草食材,也成為我的美力藥引了。
當「食材即媒材」且作為藥引而運用在藝術創作裡,有時是物件本身之性質或典故,像一面鏡子讓人攫取到一個直覺或一個原型象徵;有時是過往的某種料理與飲食間的情感經驗。我選用的廚房本草食材都非常通俗—蒜頭、蔥鬚、木耳、生薑、辣椒、洋蔥、玉米鬚、綠豆…,只要稍加導引,就能帶來日常經驗的洗禮,並從中遇見自己的情緒和心流;透過藝術表達,情緒故事瞬間壓縮成形象,並投射在那形象上了。投射,帶來一種自我安置;當進一步有了移情、賦能、鏡映、內攝等作用,就有了自我對話的機會。

進一步運用漢方醫理與心理學時,可參考《黃帝內經》就「陰陽」與「五行」之間,有關其對立、升降、分合上的調和方法,例如:「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蔬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氣」。再引用榮格「心理功能動力原則」來貼近《黃帝內經》的身體「內景圖」,對應五臟、五行與五情,以觀照自身的心理動力。進而,有意識地在藝術表達上,變化五色、融合五彩來抒發情緒,也練習節制、適可而止來覺察心思,讓身心大隱於藝術而替代情緒上癮,逐漸平和並寬心。 整體而言,廚房本草食材做為藝術遇療創作媒材及導引物,其氣味與形象皆生動無比,是我們情緒/情感的理想載體,並能導引我們在創作過程中,直接感應到內在天性和動力,或自然流露出各種記憶和心理意象,可望疏導個體心流,透過淨化效果而凝聚力量,甚至發現自己的潛在天賦與適合的人生腳本。

◆參考文獻
徐玟玲、李麗琴(2021)。《哲學樹‧心繕卡》。台北市:漫遊者文化。
徐玟玲(2021)。《榮格取向藝術遇療:療癒原理與效應》。台北市:洪葉文化。
————————
◆作者簡介
徐玟玲
‧學歷: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藝術學博士、設計創作碩士、美術系學士;台北市立大學藝術治療碩士
‧現任 :
‧杏羽藝術事業有限公司藝術總監
‧中華民國教育部授證助理教授
‧國立國父紀念館/國立中正紀念堂之生活美學講師
‧遍路文化/親子天下等平台之音頻課程講師
‧李政洋身心診所藝術治療師/行動藝術治療師
‧文化大學教育推廣部、華岡興業基金會等各級機關╱學校╱董氏基金會等非營利機構╱台塑等企業之講師
‧大學授課經歷: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班藝術治療組/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中國文化大學廣告學系之兼任助理教授
‧著作:
徐玟玲、李麗琴(2021)。《哲學樹‧心繕卡》。台北市:漫遊者文化。
徐玟玲(2021)。《榮格取向藝術遇療:療癒原理與效應》。台北市:洪葉文化。
徐玟玲(2020)。〈透過藝術,啓動親子陪伴力〉音頻。台北市:遍路文化。
徐玟玲(2019)。〈藝術治療,啟動自我療癒力〉音頻。台北市:遍路文化。
徐玟玲等(2019)。《從相遇到療癒:自我關照的藝術遇療》。台北市:張老師文
化。
吳明富、徐玟玲(2016)。《藝術治療工作坊:媒材應用與創作指引》。台北市:
洪葉文化。
分享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