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涯諮詢室 | 我的未來不屬於任何公司!

職涯諮詢室 - 封面

〔職涯案例〕44歲的工程師工作年資20年,沒有強烈企圖心,因此一直以來走專業技術取向,沒擔任主管,自認在工作上算是盡忠職守。今年組織改組時,收到被資遣的通知,他認為可能是因為自己年資高薪水高,公司寧願聘用薪資較低、較好差遣的年輕工程師。對於公司的無情感到有些憤怒與受傷,他沒想過自己有一天會無預警地被迫離開現職,20年來從沒有跳槽的想法,對其它公司不甚瞭解,是否可以做不同的工作也沒有把握,面對接下來該何去何從有些不知所措。

文 / 邱惠瑄 諮商心理師 & 職涯諮詢師
▪ 職涯管理與發展實務(CMDP)總培訓師&課程總監
▪ 透過職涯諮詢師的視角,從實務案例經驗中,對職場生涯的觀察與反思。

我的未來不屬於任何公司

上述案例或許有人同情工程師,認為企業無情,或許有人認為那是職場上長江後浪推前浪,以及企業成本考量下的必然性結果。在職涯發展的過程中,是否可以完全信任地依附組織而發展?還是必須維持高度獨立,以個人利益為考量?藉由這個案例,分享一個現代職場工作者可以持有的職涯觀點—「我的未來不屬於任何公司」。

麥肯錫顧問公司在2016年的研究發現,列在標普500指數(S&P500)的上市公司在1958年的企業平均壽命是61年,2016年時降為18年,預測未來會更低。行政院主計處2020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台灣企業經營10年以上的存活率是59.8%,15年以上是44.18%,20年以上是34.34%。根據這些數字,可以得知現在企業的平均壽命並不長,而以22歲大學畢業步入職場到60歲退休為例,職場生涯長達38年,當個人職涯的長度普遍大於一個企業體的壽命長度時,這意味著轉換公司或工作是職場工作者勢必會面臨的議題。加上非典型就業,像是派遣、工作共享、臨時工等彈性化的聘僱關係,現今已成為全球企業用人趨勢,從一而終的就業型態已經不復存在。

職涯諮詢 - 目標清單

因此,若過度依賴單一企業或組織所提供的工作框架或目標,而缺乏自身對於職涯發展的想法,一旦主動或被動離開組織時,就會像案例中的工程師一樣,頓失依據。

比較適合現代人抱持的職涯觀是—「我的未來不屬於任何公司」,也就是工作者需要保持一定程度的自覺與獨立性,對於個人興趣、能力成長、期待與目標有所理解與掌握,並且能建立個人在職場上的品牌。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工作者是自我中心而不考量企業與組織。積極正向的方式是將個人與組織的目標做整合,求取最大交集!具體作法是:

  • 工作者需要清楚知道組織的目標與方向,也同時能釐清個人的目標,找尋共同性。
  • 欣然接受組織所賦予的任務,勇於接受挑戰,因為達成任務之時,代表個人的能力也同時獲得增長,這是一個雙贏的做法。
  • 個人和組織都會不斷地變動與發展,關係是動態性的,當個人和組織的目標交集越多,個人在工作上的滿意度會越高;一旦發現交集越來越少,意味著與組織分道揚鑣的時機到了。

當自己的未來不屬於任何公司,自主權會掌握在自己手中,交集多時,我們必然全力以赴,交集變少時,我們也不會害怕,因為我們清楚自己的優勢為何,知道自己要的是甚麼!


*為保護隱私,文章中案例皆經過杜撰與改述。


分享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