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廟宇上的藝術家!泥塑剪黏工藝匠師

頂著烈日,腰間綁著工具,沒有時間去擔心懼高,只能專注於眼前的工作。站在傳統廟宇上的藝術家,也是泥塑剪黏工藝的創作者。「我們也算是靠天吃飯,只有天氣好的時候才能工作,但天氣好,就是熱,那種熱是一站在屋頂就會讓你的汗滲透內衣褲的熱度。」剪黏工作,靠的是手藝、創作、美感,更重要的是韌性與耐力,不只考驗動作重複性高的耐性,也考驗站在屋頂工作的忍耐力。

畢業於台藝大古蹟藝術修護學系的黃拓維老師,從2011年從事剪黏工藝到現在,已經是國家文化部登記有號的傳統泥塑剪黏類匠師,約3、4年前開始在台北大稻埕開設剪黏體驗課,讓有興趣或喜歡傳統工藝的民眾可以認識這個常在南方建築中看到的裝置藝術。

台灣傳統泥塑剪黏工藝自清領時期傳入台灣,普遍見於中國南方建築體系中的建築裝飾,宮廟屋頂上的戲齣人物,祥瑞走獸以及花鳥圖騰之中是我們熟悉不過的日常風景。相較於平面的西方馬賽克藝術,東方的泥塑剪黏工藝以靈活的裝飾面積與豐富的立體感為重要特色,台灣的泥塑剪黏工藝相較於發源地中國南方,更完整保留了歷史脈絡軌跡,開枝散葉,形成了豐富且多元的樣貌。

泥塑剪黏先從灰土初胚製作開始,再雕塑出細胚後上色、安裝,再以窯燒固定顏色的磁碗敲破,利用鑽石刀、剪鉗等工具把敲破的磁碗剪成具有弧度的形狀,再黏著於人物花草等泥做上,做出花瓣、羽毛、人物衣折等造型。黃拓維老師補充說,通常廟宇使用的顏色約有19種,師傅必須從既定有的顏色中去搭配,像是,綠色只有4種,要做出葉子變化,也只能從這4種來配色。圖案方面也必須遵從典故講究,例如:三王圖就一定是牡丹、鳳凰、麒麟;錦上添花,就是錦雞、大象跟菊花,不能任意更改圖案。

「從事古蹟修復所堅持下去的是靠成就與熱情,特別是看到原本破損的裝飾,經過修復之後重新展現美貌,對每一位執行的師傅來說,都會有打從內心感到的喜悅。」除了廟宇或古蹟修復製作之外,黃拓維老師也會利用剪黏藝術進行創作,跳脫傳統藝術廟宇的限制與圖案,可以在造型圖騰或顏色上大膽創作,像是近期執行了故宮南院的創作,就是運用了剪黏工藝所完成的。

黃拓維老師說,傳統工藝之美,是應該被好好保存下來的,不管是去認識、去欣賞還是去做,只要對這項工藝付出,就可以讓傳統美學再多保留一點,有興趣者,可以試著體驗,想要從事這項工作者,少說10年,甚至超過10年才有機會被稱得上「師傅」,但不管別人對你的稱呼為何,能夠保留傳統藝術的工藝技法,再微小的努力都值得。

(照片提供/黃拓維老師)

分享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