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教育:學習飲食文化與增加環境友善

食農教育,作為一項強調「親手做」的體驗教育,透過學習者親身參與農產品的生產、處理,直至烹調的完整過程,希望可以讓學習者完整瞭解飲食文化、耕食技能與增進食物選擇能力,並培養對食物來源的了解,進而促進健康飲食習慣的養成。

台灣健康營養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林雅恩營養師表示,其實早在西元2000年左右歐美國家就已經有針對全球食物供需等問題提出討論,從全世界氣候變遷、人為破壞、生物鏈等探討,可能在2050年當全世界人口超過10億人之後,環境問題造成不利產物生成,會面臨到全球糧食欠缺等問題,而提早將飲食問題搬上檯面,就是希望防範於未然,隨著永續概念的提升,讓人類可以重新認識農耕、瞭解食物,學習對食物、生產者和環境產生尊重與感恩,激發其生命韌性和堅毅性格,已達到全世界零飢餓的最終目標。

食農教育的目標是幫助學習者認識食物的原始樣貌,並反思人類與食物的關係,重新找到食物與文化的脈絡與連結,林雅恩營養師就說,以台灣飲食來說,有多少人可以說出台灣飲食的真正的特色,同時能替自己與家人建立起良好的飲食觀念,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背後其實有著大大學問,更值得每個人深思。  

因此,我們在學習食農教育時,會希望學員能夠用五感去感受食物,觸摸、氣味、味道、品嚐,更實際體驗農作技能、食物選擇與烹煮能力,透過親自體驗與感受,從過去傳統的飲食方式創建出正確且自己喜愛的飲食習慣,更重要的是把這些飲食觀念落實在實際生活中。

從社會層面來說,食農教育致力於推動在地食物觀念,發展地方農業和相關產業,同時保護在地飲食文化,更強調人類的飲食型態對大自然的衝擊,提倡環境友善的農業經營和消費方式,以確保人類與大自然的共同永續生存。  

從全球發展的角度來看,食農教育是一個廣泛定義的名稱,結合了營養學、農業素養教育、慢食運動、地產地消運動和食育運動等不同的社會運動,其目標不僅改變飲食觀念和健康,也深入學校,扮演導正學生飲食習慣和培養對農業、環境關懷的角色。

根據台灣教育政策108課綱的其中一項:自發、互動、共好原則,藉由自己發展觀察與自我觀察飲食與生活的關連、與健康的關係;並透過與他人互動,產生不一樣的衝擊與創新,別人怎麼吃、我怎麼吃、別人家為何這麼料理、我家的料理方式又有什麼不同;在追求共好的當下,要怎麼做才能為地球盡一份力,進行永續與低碳排等方向而努力。這些都是透過食農去改善與增進每個人的健康,進而達到環境更健康的目的。

分享這篇文章

猜你適合
# 食農教育宣導人員初階培訓班
# 創新與行銷系列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