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語教學不只是教會外國人說中文,更是文化傳遞與交流互動,華語師資除了要能夠把母語有系統規則的方式教導給外國人,更透過語言教學過程中,傳遞文化與生活體驗,讓外國人透過語言的學習,更加認識中華文化!
文/魏淳汝
對慶安的印象很深刻,是因為慶安雖然是華語文教學學系畢業而且有過教學經驗,但還是非常積極的詢問華語師資培訓班的課程。詢問過後才了解,原來畢業後離開華語文教學領域有一段時間,除了希望可以複習過往所學,還能了解現在的華語教學趨勢及走向。所以選擇了文化大學的全方位華語師資培訓班,現在也是華語中心的線上專案老師。
跨文化交流,開啟在韓國教學華語的橋樑
慶安畢業於銘傳大學華語文教學學系,就學期間通過海外實習選拔到韓國大學的中文學系擔任助理教師。畢業後為了增進韓語能力再次回到韓國進修,獲得優秀外國人獎學金進入新傳播媒體學系研究所就讀,與此同時利用自己華語文教學的能力,接到了各種華教的兼職。不管是一對一教學、團班都有涉略。
慶安曾擔任過華語Tutor、海外華語實習教師、兼職老師,有許多華語教學經驗,教過的學生有美籍、俄籍、泰籍、日籍、韓籍、越籍、吐瓦魯籍…等,也從中學習到如何用多元的角度來理解學生的文化背景。她還分享了在韓國就學時,曾擔任AfreecaTV直播主的專任華語教師,除了兒童華語、成人華語的教學經驗外,也在一次教學的機會下進入了韓國兒童服飾公司,從事市場營運的工作。
或許是因為樂於助人的個性使然,看到外國學生從完全不會說中文,一點一滴的進步到可以開口用中文說出自己的想法,甚至是喜歡上台灣的文化,這是身為華語教師感到最欣慰的一件事。也或許是隻身在韓國求學,體驗當地生活、欣賞異國文化、享受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受到韓語老師、外籍朋友的幫助, 帶著感恩的心,重啟了對華語教學的熱忱,慶安感懷感恩的說:「希望我也能帶給學生這樣的溫暖,期許自己不僅僅是個教授華語的老師,更是個能帶給學生力量的朋友。在學習華語的路上提供幫助,在台灣的求學生活給予支持與鼓勵。 」
不同的文化背景會影響語言的使用,慶安分享了在韓國教華語時,學生會詢問比較禮貌的說法或是正式一點的用法來學習。因為韓語語法中對長輩、平輩或晚輩會使用不同的文法(敬語/半語)來表達輩份關係。反之,慶安在學習韓語時,常常因為對晚輩說敬語,對長輩說半語而鬧出不少笑話。從文化差異中學習語言的同時,都在從不同的語言中了解文化的背景。所以華語文教學,不只是語言的傳授,更是中華文化的傳播。
除此之外,慶安在華語教學過程中,還發現許多家長希望孩子們有一個完善的學習華語環境,所以如何營造輕鬆舒適且有效的教學環境,引導孩子們用華語溝通、學習,跨文化的班級經營是華語老師必備的技能。
文化華語師資班的訓練課程中,有一堂張金祝老師《跨文化班級經營》課程,就是針對不同國籍的文化差異進行討論,老師會分享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並利用分組討論的方式和其他學員們交流,可以讓學員快速地掌握到跨文化班級經營的技巧,提升教學戰鬥力。
受疫情影響,回台重拾華語教學
原本在韓國工作的慶安也是這波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受害者,但是慶安覺得:「所有的事情都有它發生的意義,與其說是受害者,不如說是機會和命運的選擇。感謝命運帶我走回教學的路上,才讓我有機會重拾教學的快樂。」
現在在文大華語線上接案教學的慶安說:「離開華教界才短短幾年時間,便深深地感受到時代變遷帶來的影響。例如教學平台的運用、線上教學的班級經營、教材製作與呈現,都遇到了一些的瓶頸。在尋找資源的同時,很幸運地看到文化大學全方位華語師資培訓班的線上課程。被教學演練實習、線上教案編寫、線上課程設計、多媒體華語教學等實用的課程吸引。」
她說:「這次的師資班使用teams進行教學,最後的試教環節邀請外籍學生參與,模擬真實的線上教學情況。不僅僅是以老師的角度熟悉平台操作,更能以學生的視角發現到使用平台時會遇到的問題,除了累積線上的教學經驗、培養老師的臨場反應,還能得到外籍學生的真實回饋,真的受益良多。畢竟知己知彼,才能教學無敵。而小班制的教學也能針對學員的個人表現給予精闢的指導與提點,讓我現在在教學的過程中更有目標及方向。」
慶安分享了在文大華語師資班受訓的一堂重點課程:陳顯衢老師的《多媒體與華語教學》,老師在課堂上無私的分享素材,透過數位媒體運用,不但減少了備課的時間,還能提升課堂上的活潑性。慶安就表示,這次美國僑校專案的課程設計就是運用了陳顯衢老師推薦的素材網站來製作教學檔案,不僅事半功倍還成功地受到孩子們的喜愛。 課程內容除了關於感恩節的華語教學,還帶領孩子們利用色紙描繪手的圖案,拼貼成王冠複習色彩、形狀等主題,讓孩子們做中學,學中做。老師分享的資源再加上自己的創意發揮,設計出一套獨一無二的教學檔案,就是上完師資培訓後最大的成就感。

斜槓華語教學,讓自己更有競爭力
慶安認為想要當一位好的華語教師,除了需要持續增進專業能力外,學習第二外語的經驗更是加分。因為當我們在學習外語時,會發現到許多和華語不同的地方,如果華語老師們能夠站在學習者的立場去分析比較這些差異的話,就更能夠感同身受地了解學生在學習華語時會遇到的困難點。譬如「ㄩ」的發音,因為日文沒有這個發音,對於日本學生來說根本是大魔王等級。如何帶領學生克服語音上的難題,發出正確的語音就要認真上陳慶華老師的《語音學教學設計及模擬》,慶華老師手把手的教學就能簡單且有系統的學會引領學生的方法。」
華語教學最困難的地方,就是身為母語者的我們並不知道學生學華語的困難之處。就算了解到困難的地方還要能有系統的說明、進行教學,這點並不是每個母語者都可以做到的事情。而這也正是華語老師的專業,以及師資班培訓的重點,更是華語老師這個職業存在的必要。
兒童華語教學
雖然都是華語教學,根據教學對象的程度、文化背景、年齡不同,老師要備課的內容也不同。而在教學的時候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特別是你永遠不懂小孩的心。慶安說:「記得有一堂課主題是–動物。基本的狗、貓、兔子、烏龜等詞彙學會了之後,請孩子們說說自己最喜歡的動物。突然有個孩子答不出來並哭著告訴我“不知道”,我反覆的思考是課程內容太難還是解釋的不清楚,當我看到孩子手中握著印有『unicorn』字樣及圖案的筆盒,我靈機一動教了unicorn的中文『獨角獸』,孩子的表情豁然開朗,而我心中有一個小小的聲音:是不是該去進修兒童華語師資培訓的專業課程呢?」 孩子的一個小眼神、小情緒、小動作如果沒有辦法catch到,就有可能讓孩子失去學習華語的興趣。一個小時的課準備了一天,還是有意想不到的情況發生。雖然是同一個主題,但是某些詞彙對於成人來說基本上是用不到的。「身為華語老師要學的東西是學也學不完的,除了學術的理論、經驗的累積也是一種成長與學習。」

分享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