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媽媽界流傳著一句話:「如果可以優雅育兒,誰想要每天在家河東獅吼!」身為媽媽的筆者的確也默默點了點頭。但,孩子聽不懂又或是孩子不想聽,到底是為什麼呢?根據醫學發展理論分析,大腦中主導情緒管理的大腦前額葉皮質層要發展到25歲才成熟,也就是說,當孩子面臨情緒時還來不及進入思考就已經開始行動了,所以!爸媽們千萬別自暴自棄,不要以為自己不會教孩子,是因為他們的生理尚未發育完成,所以當孩子面對負面情緒來臨時,時常會措手不及,而這時候正是我們為人父母訓練自己的機會來了,我們必須先讓自己穩定情緒後,再來開始展開同理的對話,引導孩子接受情緒並以正向的方式讓情緒得以流動梳理。記得,每一次對於情緒處理的經驗積累,將會影響孩子日後長大成人時接納以及消化情緒的基石。
正向教養 / 王于柔(Snow)老師 Snow老師屬專職教養與人際關係專題講師,積極推廣正向教養以及自我成長原生家庭探索系列課程,願讓社會更多家庭、孩子以及成人受惠,享受幸福家庭氛圍,目前成功解決家長們0-20歲育兒問題、成人間之伴侶以及人際關係修復。 .美國 PDA 國際認證正向教養家長講師 .美國 PDA 國際認證正向教養學校講師 .美國 EC 認證國際鼓勵諮詢師 .資深家庭與人際關係專題講師 .資深伴侶親密關係專題講師 .正向教養最優秀推廣人之一 .正向教養大人與孩子的祕密花園PD garden創辦人
但,在孩子長到25歲之前,父母到底該如何有條不紊且心平氣和地與孩子進行每天的對話!阿德勒正向教養的核心精神:「溫和且堅定!」美國PDA國際認證正向教養雙證講師王于柔(Snow)老師表示,正向教養首要強調的就是幫家庭成員找回歸屬感與價值感,家長必須同理及傾聽孩子的需求,「溫和且堅定」絕非口號而是一種正向態度與原則,透過正向教養理論基礎,開啟跟孩子的親密對話。想,當20年前的你們,在20年後相逢,可以留意的事情:
學齡前的對話秘訣:展現高度好奇
Snow老師表示,與孩子進行溝通的方式,可以大致區分為學齡前(6歲之前)與學齡後兩大領域,對於學齡前的孩子,家長要更為好奇、耐心的方式聆聽孩子在說什麼、需要什麼,由於這時期的孩子表達能力不夠完善,甚至說話還不是非常清楚,家長必須更有耐心地傾聽,試著在孩子表達的時候「不要打斷」孩子努力想要敘述的話語,透過眼神的對接以及保有好奇心的身體姿態(身體微微前傾、點頭回應等)來回應孩子且增加孩子把事情敘述完的勇氣,Snow老師提供一個小技巧,可以當孩子敘述完之後,把孩子描述完的事件再總結並確認,舉例:「嗯~步步剛剛想跟媽媽說的是今天在學校妳最好的朋友ooo不想跟妳玩,所以步步有點傷心是嗎?」在確認完畢後,你也可以繼續詢問孩子:「還有嗎?」、「還有其他想說的嗎?」充分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所說的內容是接受的、有興趣的,接下來相信孩子感受到被接納後更可以增加並開啟與你對話的機會,一起分享他的內心世界了。

學齡後的對話秘訣:大量傾聽以及啟發式提問
至於6歲以上的孩子呢?他們開始上學了,接觸了更多不同的人事物,生活圈已經不完全只有在家庭,有同學、朋友等各式社交活動,這時聆聽孩子的分享更為重要,由於孩子長大了,敘述事情或分享內容可能會帶些情緒,這時家長更要懂得控制自己情緒,大量傾聽,並且接受孩子與你不一樣的想法,才能開啟雙方對話,Snow老師形容這時家長的角色,要從原本的塔台變成教練,過去孩子還小時,家長像是塔台指揮航道(幫孩子決定要不要上早教課程、選擇合適的幼兒園或者托嬰中心等)、觀察氣象適不適合飛行(今天天氣好壞要如何穿搭衣服等)、突發狀況可以如何應變(遇到狀況教導他如何解決問題)等,而當孩子開始上小學後,特別是進入青春期階段(現在青春期的年齡界定逐漸下降至10-11歲開始)的孩子們,家長要轉變成為教練的角色,一開始在轉變角色時有部分家長會不適應,心態的調整以及覺察到孩子長大了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身為父母的我們需要學習「放手」,選擇相信孩子處理事情的能力,允許孩子犯錯,正向教養有句名言「犯錯是學習的好時機」,用一種輔導分享的方式來傳達自己的意見,您有「建議權」而孩子有事情的「決策權」,當然,涉及孩子的健康以及安全原則事件除外,舉例:門禁時間、抽菸喝酒等。
你可以運用阿德勒正向教養工具「啟發式提問」來與孩子展開對話,舉例:「你覺得可以怎麼處理呢?」或者,「你是怎麼做到的呢?」讓孩子由被動行動轉變為積極思考、主動行動。另外,當孩子與你開啟對話時,家長馬上打斷或反駁,久而久之,孩子更不願意敞開心房跟你多說些什麼了!

善用溝通技巧進行有效對話
想要與孩子親密對話,除了溫和且堅定精神原則之外,家長也可以試著用幾種不同的教養工具運用話術來進行對話,舉例:感謝式,「步步,媽媽謝謝你遵守跟媽媽之間的約定,下課回來馬上先洗手才玩玩具!」;描述式,「瑞瑞,媽媽注意到今天鋼琴彈得進步很多,你是不是有多花一點時間練習呢?」
另外,Snow老師也提供自己與孩子、家人的溝通小秘訣:舉辦家庭會議,當家庭有任何想要討論的內容或想表達的想法,可以透過家庭會議提出討論,並以共識決的方式來決定討論的議題執行與否,並且建議每次會議維持在15~20分鐘即可,我們不需要冗長的會議,而是把焦點放在建立一個「能夠把話說出來」的平台。其中讓孩子覺得這個家是需要他們的意見,並非每件事情都是由父母來主導,在家中養成利用家庭會議建立出友善且有效的溝通與管道,會讓孩子更願意分享,家長也可以從中瞭解孩子的想法,適時的提出建議與指導,讓親子關係更融洽、更正向。

分享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