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教養 | 以蒙特梭利教學理論,介紹0~6歲孩童發展與教育重點

文/MEFA 蒙特梭利教育發展學會
https://www.facebook.com/MEFAtw

在蒙特梭利教學領域中,我們會先區分為0~3歲與3~6歲兩個區段,孩子會從無意識地、無條件的吸收與學習模式,慢慢進入有意識地整理、彙整、分類與內化。我們會以不同區段來去分別觀察孩子的能力狀態,建議大家可以配合孩子敏感期的狀態,將適合孩子發展能力的內容提供給孩子去做探索。

在蒙特梭利教學領域中我們注重幾個原則,我們去理解孩子、所以討論吸收性心智,我們討論孩子的敏感期、討論牧內美、赫爾美。我們去預備好自己,前提是因為我們理解孩子的發展狀態,避免造成過多的介入與干擾,讓孩子能專心的去探索。最終我們會預備好環境、適合孩子的尺寸、重量等方便使用性,具備安全的、穩定的、有秩序性的,讓孩子能具備足夠的能力自行獨立的在環境中活動。

我們希望透過上面三個層次,讓兒童藉由工作獲得自我的統整、建構自我,透過一個接著一個的工作歷程,去形塑孩子的完整,完成獨立人格特質,具備秩序性、專注力、協調性以及獨立性,使兒童朝正常化發展。

蒙特梭利理論基礎介紹

日常

蒙特梭利博士詮釋自己教學取向為「生命的助力“Aid to life”」。我們的目標是要幫助孩子成為命定的獨立個體。更進一步的目的是要幫助孩子經由自發性的活動去完成獨立的目標。

蒙特梭利教學法,就是要幫助孩子完成自發性的發展,成為他自己,透過日常生活奠定完整的基礎。蒙特梭利說:「任何無用多餘的幫助,會減少並阻礙孩子的發展,請讓他自己動手做。」

我們應該讓孩子親自探索自發性的活動去促進孩子自行發展。我們對日常活動的認知能力會成為孩子心靈的養分。從出生的剎那,孩子的首要工作是從生活中建構自己,當我們視孩子為家庭的一份子,也就應視他為家庭日常活動行進中的一份子,滿足孩子食、衣、住、行的需求,也就是我們共通的使命,以便讓週遭的生存環境能為孩子所用,這些需求也就構成孩子日常生活的內容。

感官

感官是心智對外的出口,吸收所有環境給予的訊息,經由感覺能力引導孩子認識世界。感覺吸收的訊息量大且無法篩選,孩子無從選擇的全部吸收,如何將 訊息分類編整歸納也就成為教育的重點,使訊息成為有用的知覺,將感覺轉換成 知覺的過程也就是所謂的感官精鍊。

感官精鍊著重在對外界物質特性的認知,以孤立性原則,單一的呈現物質最原始的特質,經由重複練習,從簡單的基礎區辨架構出複雜的辨識能力。所以手是心智的外在腦,動手做才能建構心智能力。胡適主張讀書要五到:心到、眼到、口到、手到、耳到。魯迅箴言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效果是由心發出。其中所言的「心」就是心智就是能有所知覺的智慧。如何從感覺能力的吸收轉成知覺能力,養成先知先覺的智慧,就是感官精鍊的工作精隨。

你可以運用阿德勒正向教養工具「啟發式提問」來與孩子展開對話,舉例:「你覺得可以怎麼處理呢?」或者,「你是怎麼做到的呢?」讓孩子由被動行動轉變為積極思考、主動行動。另外,當孩子與你開啟對話時,家長馬上打斷或反駁,久而久之,孩子更不願意敞開心房跟你多說些什麼了!

數學

「人類與生具有數學性心智,而數學的知識和進步都必須來自正確的觀察。」數學建立在秩序與精確上,孩子秩序性的心智即是一種數學性心智。經由感官孩子條理分明的精鍊配對,分類,等級序列的能力,以感官資訊為基礎,數學是感官經驗的量化過程。

在這幾年建構式數學的提倡下,深深的體認建構更需要感官具體鷹架地支撐,學前的蒙氏數學教育即是以感官為基礎,從具體的量到抽象性的符號,從操作性、理解性甚至記憶性的方向,引導孩子建立全方位的數量概念。包括了:連續性數數、十進法、心算遊戲、口訣與應用。

3-6歲的數學教育是希望經由孩子對操作教具的喜愛,結合操作性高的教具與數學學習活動,引起孩子對數學的歡喜接觸。傳統的教學概念認為必須等到孩子具有理性思考(reasoning mind),可進行抽象性理解後,才能引導數學教育。

蒙特梭利的數學教育中最重要的機制是帶領孩子發現數學,配合孩子敏感期的內在興趣與驅力,預備適當的教具,經由感官的知覺統整,加入抽象性語言的延伸工作,最後引導孩子動手、動口的去數、去搬運數量,以具體的感官經驗架構對抽象性「數」的認知。讓3-6歲的孩子輕鬆的進入數學的世界。

語言
中文閱讀對孩子而言必須開啟語音與國字的兩種認知機制,比拼音文字系統複雜些,所幸仍處於吸收性心智的孩子,可同時吸收語音與國字,而這兩種語言機制的學習缺一不可。

聽跟說是孩子出生就具有的能力(有少數例外),我們從語音的符號進入,符號的認識,音調的直覺吸收,拼音、解音練習。這些年在孩子身上更感受到對語音符號掌握得宜,是開啟孩子自主性語言學習的基礎,因此無論是中文或美語,我們都預備豐富的工作,吸引孩子邁向文字世界。

蒙特梭利所言:「口述語言是人的天生機能,也是達成社會目的的一種工具,口語是在自然中逐漸形成的。但是書寫語言的本質與形成,卻必須在神經系統中建立一種新的認知。」語言是一種文化的表徵,孩子天生被賦予自然獲得其所生存環境中聽說的語言,吸收各種訊息並表達溝通自己的想法。

語言始於聽說,配合視覺能力發展能辨識符號,加上觀念邏輯推理能力的建構,結合聲音和符號的關連,創造了孩子的閱讀心智,孩子擁有探索文字的鑰匙。那麼閱讀也就能從小時候的親子共讀、陪讀漸漸成為自行閱讀。「閱讀」非天生形成的能力,沒有機會受到文字符號刺激時也就產生「文盲」;「閱讀」無法一蹴即成,必須配合聽力、視力的發展,給予豐富的語音和圖像符號的練習,還需成人從小陪伴讓文字成為生命活動的一部分,那麼「悅讀」就會是終身學習的態度。除了培養掌握圖像文字能力外,記得要有喜愛閱讀的父母,耳濡目染下才會有喜愛閱讀的孩子。


學習蒙特梭利教育理論後的發展與應用

進入蒙特梭利教育領域之後,對於成人最大的收穫之一會是「更了解孩子。」從這個部分延伸的專業領域工作包括了現場老師、保母、親子教室、居家蒙特梭利顧問等等。上過課後,會讓你在這些領域當中更能擁有專業的知識來面對與孩子相處上的一些狀況,同步也會讓你在和家長溝通時,更有所本,去協助說明孩子正在經歷的發展狀態。往往在取得證照之後,不論是加薪或是時薪的調整都會是非常有感的。

而回到生活運用的部分,大部分的人終將為人父母,我們往往都是在成為父母之後,才開始學習如何扮演這樣的角色。透過蒙特梭利教育理論的課程,可以提供大家以全新的模式來面對孩子的教育以及教養議題。我們會理解什麼樣的環境是適合孩子的,我們會去預備好環境、同步的會去避免過多的干擾,讓孩子能夠在我們準備好的環境中盡情地探索並且去建構自我人格發展。

若正確的運用這些知識,去建構孩子的秩序感、協調性、專注力、獨立性,伴隨的日常常規以及可溝通等特質將會展現,很多的教育以及教養問題也將迎刃而解囉!

分享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