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我們懂得慢下來、停下來觀察,才看見自然萬物的美與獨特。在逐漸領略每個生命獨特性的同時,我們開啟了與花草樹木、蟲魚鳥獸的溫柔對話,並與自然連結,感受到大自然療癒的能量。
所謂「自然觀察」並不只是「知道」一朵花、一棵樹或一隻鳥的名字,而是用「發現」的眼光去欣賞它(牠)的獨特與引人之處。當您採用一種新的觀點與視角,那些過去被您「視而不見」的事物,頓時散發出神奇光彩攫住你的目光,像是來自於自然山林的邀請,為您的生活帶來禮物與祝福。

為什麼要做自然觀察?
透過自然觀察我們可以發現許多生命的獨特與有趣之處,發現每一個生命都不是獨立存在,有的彼此競爭、有的相互依存,卻在這錯綜複雜間構築出各種自然環境與生態系統;有許多物種看似相同,但越細看、越琢磨就越能分辨細微的異同之處;即使是同一種植物,四季的展現也可能全然不同:嫩芽、展葉、花開、變葉或落葉休眠,需要透過長期觀察與記錄,才能夠感受到植物順應季節變化的生命智慧。

融入五感體驗的自然觀察
我們經常不自覺地眼見為憑,但過度相信眼睛所看到的世界,停留在認知的層面,有時候反而忽略了許多生命也是有感受的、心靈的層面。許多人習慣以相機、手機來拍攝留影,以為「拍到」就是「看到」了,卻很容易淪為「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嚐而無鮮、嗅而無感、觸而不覺」的無感之境。真正的自然觀察,不是只用眼睛觀察,還要開啟我們身體各種感官去體會,感官甦醒了,就會發現許多的驚喜就在生活週遭!
視覺:請暫且放下相機,單純地用眼欣賞,除了看見了植物的花、果、葉、樹形以外,我們也可以用不同的角度來欣賞它們的姿態,有幾種做法:
✧ 躺在地上「仰望」大樹的樹冠層、欣賞樹葉透光色澤上的變化
✧ 蹲下「側看」大樹根系如何漫延開展,發現它們常常比樹冠層還要寬廣。
✧ 透過放大鏡等工具,想像自己是一個拇指人,用「微觀」的方式,發現小宇宙的大不同:葉子上的氣孔、葉脈、紋理、絨毛、或是附生在植物表面的苔蘚或小昆蟲、及蟲卵等,相信會讓你發現清晰又立體的全新視界。
✧ 站在地形的高處或靜處自然角落,用一種「宏觀」的視野,去欣賞自然的全貌、感受生命之網的連結。
嗅覺:嗅聞植物的花朵、搓揉植物的葉子,好多好多的氣味啊!像常見的薄荷、樟樹、到手香和各種香草植物,都會為我們的鼻腔帶來清新或是刺激的感受。
聽覺:生活環境中充塞著喧囂之聲。街道上川流不息的車輛、各種移動式宣傳廣告吆喝聲,迫使人不自覺地關起耳朵,對外界充耳不聞。走進自然野地,鳥啼、蛙鳴或蟲聲唧唧,還有山羌、松鼠等動物的叫聲,將開啟聽覺甦醒契機,讓你有意識地循聲探查那些隱身荒野、只聞其聲未見其影的動物們。請仔細聆聽這些聲音在傳遞著什麼訊息,是求偶、覓食、呼朋引伴或是宣示領域的警戒聲呢?熟悉並辨認牠們的聲音,除了可以猜出本尊是誰,也能瞭解牠們當時的狀態。
味覺:野地裡四季都有大自然的饗宴。如人們熟悉的構樹、桑椹或懸鉤子,更有許多不知名的植物果實,會用它誘人的色澤或香氣邀你一親芳澤。但請別忘了,許多動物已等候多時,請少量採集、淺嘗即止。植物以果實邀請小鳥、松鼠和獼猴等各種動物來吃流水席,並藉由牠們把種籽傳播開來。守在結實纍纍的大樹旁,就有機會一睹許多動物的風采。
觸覺:你曾經撫觸各種植物的葉子嗎? 它們多樣的質感,可能會讓你大感驚奇。一般榕樹的葉子很光滑,川七摸起來有肉肉的質感;構樹葉子有細絨毛,桑樹的葉子摸起來像紙張;二葉松是細長針葉,仙人掌的葉子則是針刺狀;山野小徑常見澀葉榕或菲律賓榕,葉子就像磨砂紙一般粗糙,先民會利用它來磨光器物呢!





<BOX> 自然觀察的提醒
我們做自然觀察的同時,也向大自然學習。抓一隻蟲子、摘一朵小花,看似無關緊要,每一個當下請自問:「有必要嗎?」
請記住!我們面對的是「生命」,我們介入愈多、干擾也愈多。自然觀察,除了物種的觀察與記錄,也試著將心比心,對每一個生命的處境感同身受。
(此篇文章摘錄自:黃香萍、詹立筠、莊燿鴻老師著作《啟動自然療癒力》)
分享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