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曾經是英國殖民地,華洋雜處,早年香港人學習英文多採用諧音的模式,通常會把英文的音節化為一個中文單字,部分諧音自此成為廣東話常用表達。身為道地香港人的Chan Cube老師,擅長廣東話發音與分析香港生活文化,就來為大家介紹三個有趣的語言現象!
文 / Chan Cube老師

( 一)「S」字尾變成「士」
字尾收音是「S」的英文字,本來是一個很輕很輕的收結,有趣的是,它在廣東話裡被「舉輕若重」,化為響亮又實在的音,聲調變成第二聲唸(同國語第二聲)。常用有「吉士」(guts)、「飛士」(face)、「貼士」(tips)。
例:
「佢當住咁多人鬧我,搞到我無曬飛士fei1 si2!」
「飛士」用來指「面子」,「無曬飛士」表達是一種丟人現眼的憤慨;反過來說,如果有人做了一些事情讓你很威、賣面子給你,可以說「好有飛士」。
(二)「der」字尾變成「打」
字尾是「der」的英文字,同樣在廣東話裡變成重音,聲調也是變成第二聲唸。常用有「巴打」(brother)、「柯打」(order)、「梳打」(soda)。
例:
「我當你巴打baa1 daa2,你唔使同我客氣!」
「巴打」就是「好兄弟」的意思,通常稱呼對方是「巴打」,會帶出不用客氣、願意幫忙等等訊息。
(三)拆開一個字的音節來唸
「你un 唔understand」
「部電腦con唔connect到Wi-Fi呀?」
廣東話很常把英文字嵌入中文語法來使用,將第一個音節獨立出來,使之符合「X不XX」的提問表達。不過,除了問句,其實港式英文也有取英文單一音節表意的用法:
「我mon住個計劃嘅進度」
「David真係好pro!」
mon就是「monitor」,pro是「professional」之意,會這樣唸的原因,一來簡便輕省,二來符合廣東話單音節為主的語言習慣。有同學問,老師這樣唸會不會很繞?剛好相反!這樣才更自然、到位、對味!如果換成「你註冊咗個課程未?」就比較官腔,像政府的宣傳影片噢!
分享這篇文章